為了全面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是其重要內容。2021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正式宣布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全面闡釋了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的理念,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2025年5月15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與東盟的教育交流合作。一直以來,中國與東盟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東盟作為中國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后第一個被確定為共建“命運共同體”的對象,在過去10多年中互促互進,關系得到全面發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亦升級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目前,中國和東盟已經進入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設階段,是互利共贏、攜手并進的地區合作典范。中國與東盟以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和友好“五大家園”為方向,取得累累碩果,其中中國—東盟教育合作作為友好家園建設的內容,是深化中國—東盟關系的重要著力點之一。隨著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RCEP”)生效,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締約國率先正式生效,RCEP框架下的許多規則設定為中國與東盟教育合作機制創新的路徑建設帶來了良好機遇,我們要趁機深化改革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國—東盟教育合作中的廣西實踐
廣西作為國家面向東盟地區開放合作的前沿與窗口,在開展與東盟的教育合作中積極實踐。近年來充分發揮地緣、語緣優勢,以東南亞非通用語學科為基礎,以培養適應國家區域國別研究需求的人才為導向進行實踐,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專業素養過硬的人才支持。
以語言能力為基底,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在區域國別研究重要性持續凸顯的當下,熟悉國際規則和慣例,具有對外語言交流、商貿往來、文化傳播等跨國交往能力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1]廣西高校在東盟非通用語種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中,以“語言技能+素質拓展+跨學科交叉”三級模塊為核心框架,嵌入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商務旅游、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國際法等多方向的跨學科交叉課程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培養通曉東盟非通用語的國際貿易、涉外法律、旅游、商務、管理、營銷等多領域復合型外語人才。
突出語言的應用性特征,以多種渠道打造實踐教學體系。借助廣西與東盟地區山水相依并作為面向東盟合作前沿地帶的區位優勢,廣西高校依托各級各類面向東盟的國際性會議、大型賽事活動等,為東盟非通用語學生提供翻譯實踐平臺,實現專業技能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并且積極打造校企聯合平臺,與廣西、廣東、上海、江蘇、浙江、云南等地企業單位合建豐富的實習實訓基地,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緊跟教育數字化新形勢,以數字技術賦能教學創新。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帶來了教學方式的革新。近年來,廣西高校建設起3D情景模擬實驗室,錄制東盟非通用語種的口語課視頻,并將之用于東盟非通用語種教材中;運用智能云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考、評、管”一體化智能云服務,極大提高教學與管理效率;投入大量資金錄制東南亞非通用語種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使之成為泰語、緬甸語、印尼語、老撾語等專業重要的線上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開發了諸如“泰國歷史與文化”課程的文化類虛擬仿真項目,以多元形式豐富學生對目標國歷史、文化等國情內容的認知,培育語言技能扎實并多維度了解目標國的區域國別人才。
重視跨境交流,以豐富的師生訪學交流活動實現內外融通。師生訪學交流活動是中國—東盟在教育領域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增進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的深化,越來越多的中方師生到訪東盟國家高校,如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越南河內國家大學、老撾國立大學、印尼建國大學、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等。通過在東盟國家高校的階段性學習和交流,師生們切實加強了對東盟國家的了解,對培養區域國別研究專業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帶給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的政策激勵
中國—東盟教育合作是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雙方數年的深耕與精誠合作,現在每年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總數已達到10萬人左右,中國赴東盟國家留學生也超過6萬人。2022年,中國與東盟共同發布了《共建友好家園——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發展愿景與行動(2022—2030)》,以便中國—東盟教育合作有規劃地持續推進。同年生效的RCEP對中國與東盟而言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一世界最大規模的自貿安排,有效整合了區域內各成員的27個貿易安排和44個投資協定,[2]減輕了亞太經貿合作的“碎片化”;并成功將中國、日本和韓國匯聚在一起,填補了中日、韓日之間多年來在自貿安排領域的空白。自RCEP生效3年多以來,在全球經濟發展降速的態勢下依然有效激發區域經濟活力,以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助力區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便利化規則重構區域生產網絡,打造亞太特色的生產鏈、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以堅定的開放姿態打造共贏共享、持續向好的區域合作局面。2025年5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5RCEP發展報告》顯示,自RCEP生效以來,區域內貨物貿易規模穩步增長,區域內商品貿易占貿易總額比重由2021年的65%上升至2024年的68.3%。RCEP為中國—東盟教育合作帶來的政策激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高水平的服務貿易開放,助力教育服務在區域內的優質發展。在RCEP框架中,服務貿易是重要組成部分,協議全面整合并升級區域內原有的服貿規則,各締約方承諾的服務投資市場準入水平均比較高。中國的服貿開放承諾已達到已有自貿協定的最高水平;東盟各方給出的承諾遠高于東盟原有的“10+1”水平。教育被列入RCEP的服貿規則框架中,中國、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和新西蘭等國家采取正面清單承諾模式,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印尼、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則以負面清單模式作出承諾,增加承諾透明度和可預測性。同時,教育還被作為“專業服務”加入RCEP服貿框架中,鼓勵成員國就教育、考試、專業發展和再認證等內容制定共同可接受的專業標準和準則。中國與東盟十國均就教育服務作出相關承諾,且都包括高等教育。
以便利化人員流動政策,為教育人才與從業者跨境合作提供支持。提高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離不開人員流動自由化程度的提升,所以在RCEP框架中包括了“自然人臨時移動”章節,其中關于臨時入境與臨時停留等的規定有效提高了人員區域內跨境流動政策的透明度與申請效率,[3]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區域內自然人移動的自由化程度。由此,在RCEP現有規則下,區域內專家學者訪學交流、外籍教師聘請與教育行業投資等均迎來更廣闊的前景,區域內技術、人才、信息、教育資本等加速流動,區域經濟活力增強。
以周全的知識產權保護,為教育資源跨境傳播保駕護航。RCEP框架中還包括“知識產權”章節,主要對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志、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等知識產權客體予以規定,為區域內教育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提供重要的規則保障。這對中國—東盟教育領域合作而言,將有助于教育資源的開放與跨境共享以及教育產品的國際流通與傳播。特別是借助數字技術開展的遠程教育,具有低成本、廣覆蓋、多領域等優良屬性,[4]便于促進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RCEP框架下面向未來的中國—東盟教育合作建設路徑
8月29日,《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6—2030)》發布,明確提出:推動全面有效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RCEP”),造福地區企業和人民,并要求加強數字與人工智能合作、加強科學技術與創新等。[5]在RCEP框架下,中國—東盟教育領域合作獲得諸多政策與規則層面的支持,為了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今后還可以采取以下實踐路徑:
強化雙向教育合作機制化平臺建設。RCEP框架中關于服務貿易與自然人移動的相關規則為中國教育服務“走出去”與“引進來”都提供了難得的機遇。RCEP成員國的高校與教育機構將有更多機會在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校、建立研究機構或培訓中心,為中國—東盟教育合作提供了更多機制化平臺。當前,中國與東盟之間進行互訪的專家學者與學生在數量上雖已有一定規模,但是依舊存在訪學項目持續性不強、訪學項目研究性導向與前沿性欠佳等問題。RCEP框架中對教育服務、人員流動的利好規定以及鼓勵成員國在框架下開展靈活性溝通與商談的導向,有利于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率先開展教育合作機制化平臺建設,建立更多海外教育機構與研究培訓中心,突出國家對東盟區域研究的問題導向,幫助更多從事東盟區域國別研究的專家學者“走出去”,培養具有區域國別研究基礎的青年人才。同時,我國可適當引進東盟國家的高校資源,以加強國內以語言能力為基礎,系統了解對象國政治外交、經濟、人文歷史等區域國別人才的培養與儲備。由此可實現中國—東盟教育合作機制優化升級,為中國—東盟關系穩固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促進規范化教育資源共享。在東盟共同體建設進程中,提升地區內部教育的普及度、質量和公平性是東盟推動教育進步的重要內容,且當前東盟致力于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結合RCEP生效實施帶來的教育服務開放程度提高,鼓勵成員國就教育和專業技術等實現認證標準統一,中國與東盟國家可以著手推進部分教育標準和專業技術認證方面的標準互通,以便在標準互通的基礎上,結合RCEP框架中對于知識產權的規定,更好地促進教育資源在區域內實現規范化共享。RCEP框架中對于著作權的保護包括對錄音制品制作者的保護,有助于結合當前網絡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實際,促進在線教育、遠程授課、云教學等線上教育資源的跨國傳播。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有自身的優勢學科,在未來與東盟實現相關學科教育標準和專業技術認證互通之后,可以將我國優勢學科的教育教學資源以規范化與兼顧高效和安全的線上方式傳播到東盟國家,助力東盟高等教育改革;且線上教學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資源的獲得成本,從而幫助東盟逐步實現教育包容、公平的目標。此外,RCEP框架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也能夠鼓勵更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線上教育產品研發,創作出更多優質的線上教育產品,激發教育服務領域的經濟活力。
以數字技術革新為引領加強多層面數字教育合作。在數字技術廣為應用的當下,中國與東盟都非常重視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應用到多領域,并加強雙方在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能普及等領域的合作。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被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AD)發布的《2025年技術與創新報告》認定為“(新興)技術準備度領先的發展中國家”,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本身就擁有大量的數字技術開發者,并且近年來開發者數量仍在大幅度增長,東盟具有潛力深厚的數字經濟市場。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眾多高校紛紛開設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領域的課程,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所以,中國與東盟加強數字教育合作,一方面,是在以人工智能為主的學科建設中開展更多的交流與互鑒以加強師生交流,利用好RCEP營造的區域內人員流動便利與各成員國承諾的高等教育領域內服務開放利好以增進互訪互通,共同推進這一新興前沿學科的建設,并為未來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內相關專業技能的統一認證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帶來的現代教育變革使得云教育、智慧教育、數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輔助、人工智能驅動教育平臺等逐步進入各階段的教育實踐中,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率,提升了教學方式的豐富性。中國與東盟后續的教育合作可以更多地關注以上先進和智能的教學工具的使用和推廣,利用好RCEP框架下區域內經貿規則整合帶來的制度優勢,借助RCEP生效實施帶來的教育服務流動與開放自由度提升,積極開展優質教育教學技術和產品的國際化宣傳與推介,為落實好《共建友好家園——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發展愿景與行動(2022—2030)》、建設好中國—東盟友好家園續添科技與教育動力。
嘗試建立教育合作試驗區。RCEP在2012年由東盟發起后歷經28輪正式談判終獲生效,是在全球化合作飽受沖擊的背景下亞太地區15個國家攜手應對風高浪急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作出的努力嘗試,其中,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被譽為整個RCEP的基石。RCEP作為高規格的區域性經貿規則,各成員國開展了眾多對接規則的有益實踐,中國結合與東盟業已開展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等,打造了多個產業園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為綜合應用中國—東盟各類規則與倡議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在教育領域,RCEP同樣提供了中國與東盟建設教育合作試驗區的機遇。中國與東盟在教育領域的合作已推進多年,雙方可以嘗試遴選合適的高校開展教育合作試驗區試點建設,將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的重點方向與已開展的良好實踐舉措相結合,進一步整合雙方教育資源,對接RCEP規則支持,開展先行先試工作,為中國—東盟教育合作增添新的生動實踐。
參考文獻:
[1]蒙嵐.RCEP框架下廣西區域性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4(06).
[2]王建國,盛見,易雪琴.RCEP全面實施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影響效應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4(02).
[3]黃蘭清.RCEP框架下的教育服務規則:高職教育的機會與挑戰[J].現代職業教育,2025(04).
[4]王達,黃柱瀚.中國對東盟國家教育援助的舉措、成效及經驗分析[J].中國國情國力,2025(03).
[5]外交部.《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6—2030)》(摘要)[EB/OL].(2025—08—29)[2025—09—01].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2508/t20250829_11698594.shtml.
(作者系廣西民族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吳紹芬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hrajidm.cn All Rights Reserved.